<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首页 > 基层政务公开 > 草庙镇人民政府 > 救灾领域 > 灾后救助
        号: 3203356/202109-00069 信息分类:
        内容分类: 灾后救助 发文日期: 2021-09-17 15:37:34
        发布机构: 草庙镇人民政府 生成日期: 2021-09-17 15:37:34
        生效时间: 废止时间:
        名  称: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情况】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标准
        文  号: 词: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情况】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标准

        文章来源:草庙镇人民政府 浏览量: 发表时间:2021-09-17 15:37 责任编辑:衡烨

        一、基本条件

        (一)近3年内没有发生因灾造成的责任事故。

        (二)有社区灾害风险地图和脆弱人群清单。

        (三)有符合社区特点的社区应急预案。

        (四)有经常性应急演练和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培训活动。

        (五)有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和应急疏散路线图。

        (六)有应急物资储备点并储备一定物资。

        (七)有防灾减灾救灾志愿者队伍。

        (八)有预警信息发布渠道。

        (九)主要建(构)筑物达到当地抗震设防要求。

        二、基本要素

        (一)组织管理。

        1.成立社区综合减灾工作组织领导机构,负责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运行、评估和改进等工作,并配备灾害信息员。

        2.制定社区综合减灾规章制度,建立社区综合减灾工作机制,并与当地派出所、消防、医疗、教育等机构以及邻近社区建立应急联动机制,规范开展风险评估、隐患排查、灾害预警、预案编制、应急演练、灾情报送、宣传教育、人员培训、档案管理、绩效评估等工作。

        3.定期对综合减灾工作开展自评自查,针对存在问题和不足,落实改进措施。

        4.建立和保存社区综合减灾工作的文字、照片、音频、视频等档案资料。

        (二)灾害风险评估。

        1.定期开展社区灾害风险排查,列出社区内潜在的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公共卫生、社会治安等方面的隐患清单,及时制定防范措施并协调有关单位开展治理。维护社区内道路设施完好,及时清理障碍物,确保消防车、急救车等应急车辆行驶畅通。对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建(构)筑物及时进行隐患排查和加固改造。

        2.具有社区脆弱人群清单,包括老年人、儿童、孕妇、病患者和残障人员等,明确脆弱人群结对帮扶救助措施,并向脆弱人群发放防灾减灾明白卡,明确社区灾害隐患及防范措施,注明社区应急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3.具有社区灾害风险地图,标示灾害风险类型、强度或等级,风险点或风险区的时间、空间分布及名称。

        (三)应急预案。

        1.制定社区应急预案,预案针对社区面临的各类灾害风险,明确在突发情况下社区工作人员、防灾减灾救灾志愿者等职责分工、应对流程和保障措施,包括明确协调指挥、预警预报、隐患排查、转移安置、物资保障、信息报告、医疗救护等小组分工,明确预警信息发布方式和渠道,明确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应急疏散路径以及临时设立的生活救助、医疗救护、应急指挥等功能分区的位置,明确社区所有工作人员和脆弱人群的联系方式以及结对帮扶责任分工等。

        2.根据灾害形势变化、社区实际以及应急演练发现的问题,及时修订应急预案。

        (四)应急演练。

        1.经常开展社区应急演练,演练内容包括组织指挥、隐患排查、灾害预警、灾情上报、人员疏散、转移安置、自救互救、善后处理等环节。

        2.演练吸纳社区居民、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等广泛参与,演练结束后及时开展演练效果评估。

        (五)宣传教育培训。

        1.利用现有公共活动场所或设施(图书馆、学校、宣传栏、橱窗等),通过设置防灾减灾专栏专区、张贴减灾宣传材料、设立安全提示牌等加强宣传教育;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电子显示屏等载体的防灾减灾宣传作用。

        2.结合全国防灾减灾日、唐山地震纪念日、全国科普日、全国消防日、国际减灾日、世界气象日等,集中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宣传倡导、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参观体验等,使社区居民知晓社区灾害风险隐患及分布、预警信号含义、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和应急疏散路径等信息和知识。

        3.组织社区干部、居民及社区内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机构人员参加防灾减灾培训,提升应对地震、洪涝、台风、强对流天气、地质灾害、火灾等不同灾害的逃生避险和自救互救技能。

        (六)应急避难场所。

        1.城市社区按照《城市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通过共享、新建、扩建或加固等方式,建立社区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农村社区因地制宜设置避难场所,明确可安置人数、管理人员、各功能区分布等信息。

        2.张贴有社区应急疏散路径示意图,在避难场所、关键路口等设置醒目的安全应急标志或指示牌,方便居民快速找到应急避难场所。

        (七)应急储备。

        1.设有社区应急物资储备点,备有救援工具(如铁锹、担架、灭火器等)、广播和应急通讯设备(如喇叭、对讲机、警报器等)、照明工具(如移动照明、应急灯、手电筒等)、应急药品和应急食品、饮用水、棉衣被等基本生活用品,并做好日常管理维护和更新。

        2.建立应急物资社会储备机制,与社区内及邻近超市、企业等合作开展救灾应急物资协议储备,保障灾后生活物资、救灾车辆和大型机械设备等供给。

        3.鼓励和引导居民家庭配备防灾减灾用品,如逃生绳、收音机、手电筒、哨子、灭火器、常用药品等。

        4.具有社区灾害预警系统,及时发布当地气象、地质、火灾等灾害预警信息,定期对系统进行维护和调试,确保系统紧急状态下的可靠性。

        (八)志愿者队伍建设。

        1.建立包括灾害信息员、气象信息员等在内的防灾减灾救灾志愿者队伍及其相关管理制度,配备必要的装备,开展必要的培训,承担隐患排查、宣传教育、预警信息接收和传播、应急演练、紧急救援等社区综合减灾工作。注重发挥社区楼栋长、网格员等在社区减灾中的作用。

        2.社区内学校、医院、商场等企事业单位积极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加强单位自身的灾害综合风险防范,经常对单位人员进行防灾减灾教育,主动参与风险评估、隐患排查、宣传教育、应急演练等社区防灾减灾活动。

        3.各类社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社区综合减灾工作。

        (九)资金投入。

        1.有防灾减灾救灾相关工作经费支持,并严格管理和规范使用资金。

        2.鼓励居民参与各类灾害保险。

        (十)创建特色。

        1.在社区减灾工作部署、动员过程中,具有有效调动社区居民、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的方式方法。

        2.在社区减灾实践中,有独到的做法或经验(如利用本土知识和工具进行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有行之有效的做好外来人口防灾减灾教育的方式方法等)。

        3.社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具有地方特色。